2011/04/11
【聯合報╱記者劉惠敏、張嘉芳】
日本東北地區地震海嘯,造成福島核電廠爆炸,引發震驚全球的輻射危機。為防範爐心熔毀,東京電力公司核電廠員工抱著誓死決心,進入核電廠搶救,有人並因此出現立即性傷害,各國不管距多遠全都憂心忡忡,但對於輻射汙染,到底應該如何看待。
「輻射是物質將粒子或能量釋放出的一種方式」,台大化學工程學系教授施信民說,輻射分為非游離輻射及游離輻射。若簡單區分,非游離輻射歸環保單位管轄,游離輻射由原子能委員會負責。核災過後,民眾擔憂的輻射汙染,其實是游離輻射。
游離輻射是從原子核釋放出粒子和能量,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侖琴
(Roentgen)率先發現,稱為X射線。其後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(Becquerel)發現鈾放射線;1898年居禮(Curie)夫婦首次自瀝青鈾礦提煉出釙(Po),後來又分離出鐳(Ra)。
游離輻射的應用極廣,包括農產品保鮮,醫療使用的X光、電腦斷層掃描(CT)、心導管檢查、放射線治療等。
另外,毀壞力強大的原子彈及核能發電也是這類應用。
非游離輻射「不牽扯原子的變化」,有溫度即可產生,並以波為方式傳遞,如太陽光、燈光或無線電波等,連電暖爐也會產生輻射。基地台、高壓電線所產升的電磁波,或廣播頻率等無線電波,也是低輻射能量。
基隆長庚醫院核醫科主任林昆儒表示,游離輻射對人體的傷害,可以是生物與輻射接觸後產生自由基,間接破壞細胞的遺傳物質;或輻射直接擊中遺傳物質,造成直接傷害。
多少游離輻射量,會造成生物效應、影響生理結構?針對日本核爆生存者的長期研究發現,在低劑量
(約250毫西弗)的輻射暴露下,並未觀察到異常臨床症狀。
但為維護大眾安全,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(ICRP
)保守假設,人體接受到輻射不論劑量多少,都可能造成遺傳物質損害、引發癌症或增加不良遺傳機率,所以並沒有所謂「低限劑量值」。
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暨正子斷層造影中心主任諶鴻遠指出,輻射傷害可分為「決定效應(一定發生)」與「機率性效應(未來不見得每個人都會發生)」。
福島核電廠的第一線員工,屬於短時間、大劑量暴露,除爆炸的瞬間壓力釋放,導致骨頭斷裂,肺、耳膜及腸子等中空器官受傷外,還可能因輻射造成血液、腸胃與神經血管損傷。
台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曾凱元解釋,血液對輻射的抵抗力最弱,消化器官則次之,神經血管抵抗力最強。一旦神經受損,代表情況嚴重,可能出現休克、昏迷、呆滯、抽筋、失去平衡、血壓下降等症狀,恐引發致命危機。若輻射傷及腸胃道,消化道功能無法運作,將出現吃不下、腹瀉、噁心、嘔吐等情形。
台北榮總核子醫學部主任王世楨指出,如果輻射傷及甲狀腺與骨髓,將增加罹癌風險,使造血功能受損,白血球、紅血球、血小板數下降,引發感染及組織出血。此時,除服用碘片,讓身體碘吸收飽和,使放射性碘排出體外,同時亦可做骨髓移植治療。
面對輻射危機,「找屏蔽、疏散遠離、不接觸,是預防輻射傷害方法。」曾凱元說,每種放射性核種有不同半衰期,目前除加強輻射監測,建議應儘量避免食用輻射汙染食物。
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網。
【瑞華小天使】: 更多教育新知請上 →瑞華文化 全國第一國高中學習平台